信息來源: 中國綠色時報
俯視大樓的屋頂綠化和外墻立體綠化,整幢大樓幾乎為綠色所“包裹”
在北京順義林河大街,有一幢以綠色而遠近聞名的大樓——中建技術中心大樓。
大樓屋頂有1000平方米的屋頂綠化,大樓外墻上有300平方米的墻體綠化,在大樓附屬食堂屋頂陽光房內正在建造400平方米的室內生態空間,樓內更有不少植物墻分布在各個房間……所有這些杰作都出自王珂博士及其立體綠化團隊之手。
近日,《中國綠色時報》記者慕名來到中建技術中心采訪。
剛進大門,在大樓外墻巨大的玻璃幕墻上,幾塊枯黃的垂直草坪甚是打眼。此前,見過一些疏于打理而終遭廢棄的綠墻,記者心里不禁犯嘀咕:難道這也廢棄了?
“噢,別誤會!這就是它在冬季的正常景觀表現。在北方,冬季地面草坪難見綠色,我們的這面垂直墻體草坪在越冬期間也如此。這面綠墻2014年就已建成,目前已安然度過了第二個冬天,正在迎來又一個春天的到來。”王珂說。
據介紹,這是我國北方城市第一面大型室外越冬植物墻。
走近綠墻,稍微撥開枯萎的草叢,記者意外地發現,在枯草之下,仍然隱藏著濃濃的綠意,一層新綠正在萌動。“再過不到一個月,差不多就全部返青了,墻面即將迎來絢麗綻放又一季。”
綠墻由五塊相互獨立的部分組成,種植的植物主要包括垂盆草、胭脂紅景天等。“在生長旺季,綠意盎然的植物順勢下垂,不同顏色的植物搖曳多姿,從室外欣賞令人賞心悅目,從室內透過玻璃同樣也能感受到墻上植物旺盛的生命力。”王珂的描述讓記者仿佛看到了一面蔥綠的綠墻就在眼前。華麗的外表之下,其實還隱藏著眾多創新技術細節。
從上到下,一行行的種植槽之間,每行的滴灌系統均安裝在上行種植槽底部,為下行滴灌澆水,避免滴頭堵塞;通過熱熔技術使每個無紡布種植袋內層更密實,提高蓄水保墑效果;種植基質添加火山巖土,保障整袋種植基質不塌縮,利于植物根系舒展……說起這些,王珂可謂駕輕就熟。
看過室外綠墻,王珂帶我們走進大樓。來到其中一間檢測室,又一面郁郁蔥蔥的綠墻映入眼簾,高約3米。地上,散布著不少線纜,看得出是在進行相關數據檢測。
“這差不多是一座小型氣象站。綠色植物通過吸收二氧化碳、甲醛等氣體,極大地起到了凈化空氣的作用,同時還能夠有效調節室內空氣濕度等。在這間屋子,我們持續精準地檢測、收集這方面的詳細數據。”王珂介紹。
邁過腳下線纜,記者來到跟前,發現龜背竹的很多根系已從墻上往下穿過密集的植株,一條條伸展到植物墻底部的貯水槽里,就像榕樹的氣生根一樣。不難看出,這些龜背竹在這面墻上已經生長很久了。
記者觀察,墻上的幾株散尾葵已經在開花了。撥開植株,甚至還能發現些許枯葉散落其間。“因為長了三四年,這片墻上的植物差不多已經形成一個小型的植物群落,花開花又謝,已經幾度春秋了,算得上是比較穩定的墻上生態系統。”
在王珂眼里,植物穩定、健康地生長在墻上早已不是問題,問題是如何生長得更美觀,更符合室內裝潢設計流行理念,甚至成為一門室內藝術。
掌握成熟的核心技術,王珂目前已開發出形式多樣的立體綠化產品。
在他的辦公室,有幾面移動植物墻,產品從第一代到第三代都有,無一例外都長得很茂盛。在其中一款植物墻上,記者留意到一個小細節:有一棵鴨腳木長勢尤其旺,植株向外伸展出來一大截,顯得鶴立雞群。
王珂向記者解釋,他在研發過程中發現,在室內植物對光照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于是就在植物墻頂端安裝了LED燈,給植物生長補光。那些伸展出來的植物,就是因為吸收到更多的光照。
在這里,記者還見到了最新一代產品——綠風墻。通過給植物墻安裝通風對流裝置,強化空氣對流,使植物墻產生的新鮮空氣有效充滿室內。因為有植物和空氣凈化過濾箱對污染物的雙重凈化作用,綠風墻不僅吸附PM2.5等污染物,也吸收甲醛等有害氣體,室內空氣凈化效果極高。
“經國家室內環境監測中心檢測,綠風墻可吸收空氣中90%以上的甲醛,吸附80%以上的PM2.5,同時具有增濕調溫功效。產品已申請國家專利。”王珂說。
對于市場推廣,王珂認為,價格高還是一大障礙。“一面3平方米的移動綠風墻,售價至少為7000元,成本主要是定做的金屬結構件太貴。我們自己的這面室外越冬綠墻,成本大約為每平方米1700元,顯然不是一般個人消費者愿意接受的。目前,這還是一款高大上的產品呢!”王珂打趣道。
拓展面向個人、家庭消費的市場目前為時尚早,但綠墻大受公眾歡迎是毋庸置疑的,有越來越多的公共空間主管單位愿意為提升品質而建造綠墻。
在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的城市,公共空間對綠墻的需求越來越強勁。目前在北京,王珂的相關綠墻產品已出現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文昌胡同48號院、北京電影學院、上東雙子座、朝陽大悅城等地。
對于未來立體綠化產品的應用形態,王珂提出了生態空間的理念。
“生態空間是中建首先提出的室內設計理念,結合了立體綠化、室內農場、園藝景觀及室內裝潢。在室內立體空間大量種植植物,是一種新穎的室內空間布置裝飾潮流,把綠色帶到室內的做法也正越來越受設計師的青睞。”
當然,生態空間不同于室內花園、室內農場等,“是在不影響建筑功能前提下的立體綠化綜合體”,功能更強大,包括調節室內溫度濕度、凈化空氣、提升氧濃度、降低噪音等。
“在我們食堂樓頂,有一塊四五百平方米的陽光露臺,原本閑置無用。經過前期精心設計,近期我們正在加緊施工,打造一處綠色環抱、清新怡人的公共生態空間。建成后,這里可以舉辦學術交流、小型沙龍、觀影分享、產品發布等多種文化或商業活動,還可向社會公眾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在員工認養區還有立體農業,不僅滿足員工植綠護綠的渴望,還能為他們提供綠色有機果蔬產品。”
坐在幾面綠風墻間,邊喝茶邊交流,原定的4小時采訪時間轉瞬即逝。
臨行前,王珂邀請記者再來感受他的生態空間,“不包括立體農業,生態空間總共要種植4000盆植物”。想想,那豈不是跟徜徉在植物園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