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在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第三屆山東省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新技術產品博覽會隆重開啟。本屆論壇暨展覽會旨在貫徹落實國家和山東省綠色建筑發展規劃,研討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技術標準、政策措施、評價體系、檢測標識,分享國際國內工作新經驗,促進山東科技創新及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的深入開展。屆時,來自領域內權威機構的國內外專家也將分享“海綿城市”的先進科技和成功案例。
建設海綿城市雨天不再“看海”
近年來,國內部分城市遭遇暴雨后出現嚴重內澇,去城市“看海”成為常景。海綿城市建設逐漸成為我國城市基礎設施領域熱點話題。據了解,海綿城市,在國外叫做LID,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提出“要解決城市缺水問題,必須順應自然”,提到了12個字“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2014年,住建部發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試行)作為海綿城市建設基礎指南,標志著以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規劃等生態友好型的建設方式將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向,其中特別提到規劃引領和生態優先。
提升自然美感改善生態效應
屋頂綠化與地面綠化同屬城市園林范疇,發展屋頂綠化,增加了城市綠地面積,能豐富城區園林綠化的空間結構層次和城市立體景觀藝術效果,改善城市高樓大廈林立,眾多道路硬質鋪裝取代自然土地和植物的現狀,顯著提升城市立體藝術與自然美感,對可持續協調發展以及新型城市塑造等起到積極作用。
屋頂綠化對開拓人類綠化空間,建造田園城市,提高生活質量,以及對美化城市環境,改善生態效應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是現代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屋頂綠化已成為一個新的行業,是城市綠化發展新的領域和亮點,歡迎人們重歸自然的懷抱,建立起一種人類、自然和人工環境相融合的綠色文明。與此同時,在這一變化過程中,也必將迎來潛移默化的生態環保意識提升。無論從生態環境,還是城市品質出發,著眼長遠,必將推動城市越來越美麗。
產業化發展 多行業聯合
實際上,屋頂綠化行業發展,需要多行業聯合起來,發揮相關行業、政府部門、科研院所和專家團隊的共同作用。于是,山東城科綠標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城科綠標”)受山東省綠色建筑協會邀請,發起成立山東立體綠化產業創投聯盟。該聯盟將是一個推動屋頂綠化和垂直綠化在海綿城市建設、綠色建筑應用發展的重要窗口,構建“產、學、研”一體化行業平臺。
據悉,城科綠標成立于濟南,是一家專注立體綠化、屋頂綠化領域的公司。作為后起之秀,城科綠標已經從“山東立體綠化標準主編單位”到“山東立體綠化產業創投聯盟發起單位”,以強勢上升的態勢,占據立體綠化行業領先品牌地位。
本屆博覽會上還將就海綿城市與立體綠化、屋頂綠化專題舉辦高峰論壇,邀請了省建設廳、中國建筑節能協會立體綠化與屋頂綠化專業委員會、省行業協會等單位領導和立體綠化及屋頂綠化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分別發表專題演講。韓麗莉、馬麗亞、李伯均、孟憲民、袁凌、王珂等多名行業專家將齊聚一堂,共同科普交流海綿城市與立體綠化、屋頂綠化知識。論壇將于10月28日下午在舜耕會堂會見廳對行業人士免費開放。
發力屋頂綠化 助建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滲、滯、蓄、凈、用、排”,是在場地開發過程中采用源頭分散式措施維持場地開發前的水溫特征,開發前和開發后水溫特征要保持一致,以便提供對徑流雨水的調蓄和排放。海綿型城市建設主要體現在城市綠地對雨水的滲透收集和利用、城市生態河道對雨水的滲透利用和綠化屋頂與廣場對雨水的滲透利用。海綿型城市建設關鍵在城市綠化,城市綠化發展在屋頂綠化,因此屋頂綠化是實現海綿城市的重要途徑,其主要方向正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另外還可以緩解熱島效應,節約節能減排。
屋頂綠化,國際通俗定義是一切脫離了地氣的種植技術,涵蓋面不單單是屋頂種植,還包括露臺、天臺、陽臺、墻體、地下車庫頂部、立交橋等一切不與地面、自然、土壤相連接的各類建筑物和構筑物的特殊空間的綠化,是人們根據建筑屋頂結構特點、荷載和屋頂上的生態環境條件,選擇生長習性與之相適應的植物材料,通過一定技藝,在建筑物頂部及一切特殊空間建造綠色景觀的一種形式。
屋頂綠化是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被納入到海綿城市第一項開發措施。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綠色屋頂率在海綿城市建設中是必須完成的單項指標。綠化屋頂可通過植物截流、土壤過濾等實現引導和利用雨水,增加雨水的調蓄作用。此外,結合到下沉綠地,包括綠化廣場、植草溝等,外排水能夠減到40%,減少了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避免出現城市內澇。通過綠化屋頂蓄水可以避免地下水減少引起的地面沉降,增加城市濕度來進一步增加降雨。
取代高污染 供暖更環保
此外,供暖季已在眼前,本屆博覽會特別展出了民族暖通支柱品牌格力的一系列新能源機型。今年,北京、天津等北方城市正進行大范圍的“燃煤改造”革命。PM2.5頻頻“爆表”,暖氣費居高不下,這些報道常常引起輿論嘩然。高消耗、高污染、高運營的傳統鍋爐取暖已不適應當下城市對環保和節能的要求。
據統計,我國北方寒冷地區和嚴寒地區直接用分散型燃煤鍋爐或散煤采暖的建筑,整個采暖季的總耗標準煤量是1.84億噸。如果全面替換為高科技熱泵產品,則可減少0.736億噸標煤的使用。按照燃煤價格600元/噸計算,可直接節省441.6億元人民幣。
所以,格力特攜一系列新能源機型,SSD系列螺桿式地源熱泵機組、商用暖冷一體機、紅冰地暖熱水一體機、戶式暖冷一體機等高效設備,來到本屆博覽會現場,期待新能源取代高污染,全力推動綠色節能供暖。這也與格力的發展目標不謀而合——“讓天空更藍,讓大地更綠”,進而“讓世界愛上中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