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水母網
還記得那些難忘的雨季嗎?城市內澇問題,越來越多地困擾著我國不少城市。 下雨時通過“吸、滲、凈、存”把水“留住”,需要的時候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日前,煙臺市制定下發《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下沉綠地、人工濕地、綠色建筑等等做法,讓城市不僅“不再看海”,也能更好地利用“好水”。 按照要求,煙臺將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發揮山、河、林、濕地的功能,將至少75%的降雨實現就地消納和利用,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目標。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5%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從《意見》中看到,為保證海綿城市順利推進,煙臺推進措施方面凸顯“細、嚴、實”三個特點。 《意見》要求從城市總體規劃、相關專項(專業)規劃及詳細規劃,要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 比如說,總規中,要求將有關要求和內容納入城市道路、綠地、水系、排水防澇等相關專項(專業)規劃;在編制控規時,要對年徑流控制目標進行分類分解,細化到各地塊,明確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等約束性指標,就連各地塊內透水鋪裝率、下沉式綠地率、雨水調蓄容積等指標都要確定下來;在編詳規時,更要落實可透水鋪裝、下沉式綠地、屋面雨水利用及其它調蓄等工程設施的類型、布局、規模、建設時序等建設細節。 在城市建設中,各個管控環節都有嚴格的審查條件。 比如說,建設地塊的規劃設計沒有明確雨水徑流控制目標和約束性指標的,不得進入土地“招拍掛”程序。“一書兩證”申請中未能提供相應深度海綿城市規劃設計方案的,原則上不得辦理。 建設工程的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應當滿足海綿城市相關規劃設計要求;在各類建設項目在開展竣工驗收時,要有專家對海綿城市工程設施建設和相關指標落實情況,作為單獨內容與整體工程一并進行驗收。 《意見》中,扎實推進也是一大亮點。市、縣兩級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批復實施后,將編制建設實施方案,提報工程項目和年度建設計劃,建立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庫,錄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信息系統,確保按期完成國家和省下達的海綿城市建設目標任務。 此外,煙臺要求,城市新區、園區和開發區建設,包括道路與廣場、園林綠化、給水排水、停車場、建筑與小區等項目,確保海綿城市建設工程與主體項目同時設計、同時建設、同時投入使用。 老城區的海綿城市建設,要結合城市基礎設施改造和棚戶區、城中村、危房、老舊小區改造等同步實施。
道路、小區、綠化等先期啟動試點 海綿城市建設的試點,正是推進城市用好水的一大步和跨越式發展的嘗試。據悉,煙臺不斷探索、改變過去常用的迅速疏導路面積水的做法,增加滲透鋪裝面積,采用嵌草路面、草皮磚和透水性瀝青等滲透設施,加大雨水就地入滲量。 對市區各大立交橋橋體、隧道墻體進行垂直綠化,栽植爬墻虎、常春藤、美國地錦、大花薔薇等攀緣類植物20余萬株,共計綠化墻體近萬米。在市區部分區域進行屋頂綠化,選擇佛甲草為主要植物材料,其適應性強、抗干旱、易管理,綠化效果較好,并營造獨特景觀,有效減少屋面徑流總量。
為涵養雨水資源,還采取構建下凹式綠地。機場路杜家疃立交橋綠地是典型的下凹式綠地,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雨水徑流首先流入綠地,通過植物根系對雨水雜質的凈化作用,再進入排水溝內,涵養地下水,改善水環境。 煙臺住建部門提出探索制定“海綿城市”規劃實施技術導則,充分發揮城市綠地、道路、水系等對雨水的吸納、存蓄、緩釋作用,建設具有自然凈化功能的海綿城市。今年起,萊山區迎春大街投資1.5億元對迎春大街道路及其附屬設施進行綜合提升改造,改造將引入“海綿城市”和“智慧城市”系統,以打造“煙臺第一街”為目標,進一步提升道路的承載力和沿途風貌,以滿足城市未來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