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海南的最大優勢,也是發展的最大本錢。省第七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建設“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三亞正積極推進生態修復項目工程,努力朝著“生態宜居”城市這個目標邁進。
“將生態環保與開發建設統籌好,絕不以犧牲生態為代價搞建設,只有保住了三亞的生態環境,才能保住三亞發展的最大本錢”;“要堅決保護好三亞的生態環境,按照中央提出的‘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的要求,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新突破,當好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市”……無論是實地走訪調研還是例行會議,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嚴朝君都高度重視三亞的生態環境,要求相關部門嚴格把控,做好統籌規劃。
加大全市11條河流整治力度
“要把三亞河治理作為生態修復的首要任務來抓,爭取早日使三亞水系生態環境治理見到較好的成效”;“下一步,各區、各部門要按照時間節點要求,繼續扎扎實實將各項治理措施落實到位,同時注意查漏補缺,抓緊時間推進相關工作,努力完成今年三亞河治理目標任務”……在多次市長辦公會和實地調研中,市委副書記、市長吳巖峻都重點強調了三亞河的治理。因為對三亞而言,生態環境不是外在的“衣裝”,而是賴以維系的生命線。
修復海岸線,河海治理同步。2015年,三亞拆除侵占海岸線違法建筑5.5萬平方米,修復2.6公里海岸線,補沙22.3萬立方米,恢復三亞灣15公里原生植被,補種海防林279畝。經過近兩年的修復,三亞海水如今一類水質占98%以上。“目前,三亞灣人工補沙實驗段攔沙堤工程項目已完成包括設計等在內的全部前期手續,正在開展施工招標工作。”據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三亞灣人工補沙項目為三亞灣東段(美亞航空臨時水上飛機棧橋北側凈距約14.3米),將建設一條長116米的棧道式攔沙堤,臨時施工便道,填沙約1.5萬立方米。
今年內完成35處破損山體修復
如今,漫步在抱坡嶺腳下,只見三角梅、鳳凰樹以及自然生長的各色野花野草搖曳生姿,除了滿眼的綠,還有紅的、黃的、粉的花草點綴其間,多彩色調和諧地鋪展在山嶺上,一派花香鳥語讓人心曠神怡。誰都不曾想到,這里原來是一塊“禿頭”山,經過三亞市委、市政府近兩年的“精心裝扮”,才有了如今的美景。
山體修復工程猶如一個個神奇的“調色盤”,去年三亞已成功修復抱坡嶺等受損山體,12.6萬平方米的綠色重現山間,綠化率接近100%。今年,三亞還將全面開展“雙修”升級版建設,加大山體修復力度,41萬平方米的增綠將給35個破損山體重披“綠衣裳”。一道道經年累月的“傷疤”將逐一修復,三亞城市品質和形象不斷提升,更多的本地群眾和外來游客持續提升幸福感。
加快建設市政公園、綠道
從長遠發展上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不僅如此,生態環境也與市民百姓的幸福指數息息相關。生態環境改善了,市政公園、綠道多了,人們的心情也會愉悅;相反,生態環境破壞了,人們的根本需求得不到滿足,幸福指數自然也就降低了。
“以前健身都不知道去哪兒好,現在家門口就有好幾個公園,不僅方便,而且環境也很好。”近兩年,三亞新建改建了東岸濕地公園、豐興隆橋頭公園、紅樹林生態公園等八大城市公園,新增近287萬平方米綠地。八大城市公園均免費對市民游客開放,有力提升了
市生態功能及宜居指數。
在生態公園建設上,三亞不惜重金、不遺余力,讓市民游客盡享生態之城、健康之城。記者了解到,今年三亞“雙修”計劃建設新岸濕地公園、抱坡溪濕地公園、荔枝溝社區公園、月川中軸帶狀公園等4座公園,另外還有月川濱河公園、同心家園三期周邊街頭綠地、月川生態綠道工程及三亞市301醫院-蜈支洲島碼頭路段、海棠灣海岸大道、海棠灣灣坡路-江林路等16條道路綠化彩化工程。
有業內人士表示,注重生態保護、資源綜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不僅要有現代化的物質基礎,還要有與之相配套的生態文明。隨著這些項目的建成,也將成為提升三亞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力支撐。
三亞已經走在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前列,我們距離生態宜居還有多遠美好的家園需要我們共同去創造!